见完中国防长后,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立刻向特朗普汇报情况。随后,两人一致向外界表示:“中美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
赫格塞斯还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发文,表示要推动更多的中美会面,并祝愿“上帝保佑中美”。这与之前美国时常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并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围堵的强硬态度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那么,赫格塞斯和特朗普为何突然改变了态度呢?这还要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说起。
就在几天后,美国国内传来了一则重磅新闻:在11月4日的地方选举中,取得了完全胜利,纽约市选举出了历史上第一位新移民市长马姆达尼,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的州长职位也被夺得。这些选举结果发生在特朗普作出妥协之后,虽然特朗普并非因为选举失利才选择妥协,但这些结果无疑显示出他的执政基础已经动摇。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危机,特朗普才暂时中止了中美对抗。
特朗普如果在2025年再次当选,他可能会再次试图通过贸易战手段来对抗中国。然而,他却碰了钉子,中国不仅能顶住美国的制裁,还能够采取反制措施。例如,美国商务部曾试图通过“穿透性清单”来卡住中国的脖子,但中国通过稀土的反制手段让美国的计划彻底受挫。事件发生后,特朗普在白宫愤怒地骂商务部长,但他却无计可施。
更严重的是,贸易战也开始动摇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基础。特朗普一直依靠“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吸引那些右翼的“红脖子”选民,这些选民通常认为“只要对中国足够强硬,美国就能获胜”。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支持的政策实际上会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当中国停止了大豆进口后,那些依赖农业生计的“红脖子”选民发现自己失去了生计来源,痛苦不堪,对特朗普的政策也产生了不满。虽然“战胜中国”是他们的心理安慰,但无法卖出大豆的实际损失让他们开始动摇,逐渐失去对特朗普的支持。
与中国的对抗并没有给特朗普带来实际的政治资本,反而使他失去了民心,这也是他在选举中失利的原因。因此,特朗普的“软弱”并非真心想和中国和解,而是在局势的压力下做出的妥协。
特朗普在对中国妥协之后,美国企业可以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农民的农产品也有了销路,这样他的支持者基础不满情绪得以缓解。而这一切对他未来的中期选举有利。所以,他最终决定暂时放软,恢复两国关系,毕竟他现在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与中国对抗了。
从美国防长的角度看,他对“与中国对抗”的信心已经丧失。近年来,美军在涉华问题上进行过无数次军事演习,虽然每次的结果都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美国的最好结果也是“惨胜”,损失巨大;而更大的可能性是根本无法获胜,最终失去霸权。无论哪种结果,美国都无法承受。因此,从美国防长的专业角度出发,他也没有与中国展开军事对抗的勇气,于是决定支持特朗普的政策,跟随其推动中美关系“前所未有的好”。
然而,尽管特朗普和赫格塞斯都宣称“中美关系前所未有的好”,他们的妥协并非真心想与中国改善关系,而是被国内局势逼迫的权宜之计。所谓的“关系好”,实质上只是由于打不过中国且无法承受对抗的高昂代价而做出的暂时退让,而非彻底放弃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这一点可以从赫格塞斯的言辞中看出,他虽然在表面上说中美关系好,但美国依然没有停止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美军依然在考虑如何在缓和中美关系的同时继续对中国进行围堵。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使然,面对一个威胁自己霸权的国家,想要彻底放弃打压是不可能的,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因此,总体而言,现在中美关系的“转暖”更多是特朗普应对国内危机的应急之策,而非两国关系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如果特朗普渡过这次危机,或者换了新总统,中美的对抗很可能会重新启动。
对中国来说,不必过于关注这些表面上的言辞,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例如,进一步巩固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的优势,强化军事力量,以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局面,这才是长期的战略之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